古人言:“至乐无如读书,至要莫如教子。”温总理提倡:“读书好,读好书,好读书。”那么,哪些是好书呢。在有幸接触传统文化后,学习传统文化,特别是《弟子规》后,我对书的认识和定位有了新的提高,对幸福人生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感悟。 《弟子规》就是一本好书。《弟子规》是怎样一本书,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?它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,共360句,1080字,核心思想是孝、悌、仁、爱,并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。由于文字浅显易懂,押韵顺口,朴实无华,说理透彻,影响之大,读诵之广,不亚于《三字经》。它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一生的经典,也是能让我们每个人受益一生的经典。它是古人为我们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,是日常行为规范的总结,是待人处事的道理和具体方法,更是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,优良性格养成的起点。这样一本好书,仅仅停留在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,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,用心去感悟,用行动去践行。 《弟子规》教导我们要懂得感恩,应该对父母孝顺,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百善孝为先,父母的恩情,作为子女我们永远也无法报答。所以《弟子规》第一章就是《入则孝》,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“孝”字上,“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”,“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”,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。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:“这个世界上,有一种爱亘古绵长,无私无求,不因季节更替,不因名利浮沉。”这就是父母的爱啊。父母的恩情比大海深,比泰山重。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、天经地义的义务;能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快乐,是我们的幸福。 然而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忽视对父母的爱,感觉自己长大了,嫌父母总是唠唠叨叨,殊不知在父母的唠叨中,饱含着对子女深沉的爱。这一点,在接触传统文化后,自己开始留意并时刻注意回报父母的这份关爱。越是接触传统文化,自己感触越深,也越来越明白,其实,孝敬父母,回报父母,并不是非得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。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的小事,比如:帮助父母做做家务,经常向父母问好,和父母谈谈心,为父母捶捶背,工作和学习有了进步给父母说说……这些虽然是微乎其微的小事,从小事做起,从一点一滴做起,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。 在《弟子规》中,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。以前,自己一直感觉都在用心地教孩子,当学习过《弟子规》之后,我才发现之前教孩子时,忽略了培养德行中最为基础的“孝悌”,也发现自己之前做得也不好。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”。如果不教孩子“孝悌”,光注重孩子的才艺、智力的培养,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“自私”、“傲慢”,缺乏恭敬之心,将来孩子有可能无法养成良好的品格。 听了《弟子规》的讲座,特别是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讲述的母亲对他的不言放弃,对我触动很大,也引发我的深思。原来自己做的还很不够,原来对孩子来说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是教育,比如:生活中出去买东西,想到的更多的是孩子,有了好吃的也是更多的留给孩子吃,家里的老人更是有了好吃的自己不舍得吃,要留给孩子吃,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会判断“在这个家里我最重要”。自然,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叫得最高,想做什么就要做什么,不管能不能做,对长辈动不动就会发发脾气。接触传统文化后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,并注意引导孩子。比如上街逛超市、买东西的时候,会首先想到为家里的长辈买些什么。在孩子吃东西时,要求他先给长辈吃;注意提醒他向长辈问好;在上下楼时,遇到邻居长辈时也要做到“长者先,幼者后”;对于他说话的口气也注意提醒他不能有不敬。渐渐的,在自己学习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将《弟子规》中的孝敬父母的精神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,自己的身心也感觉到无比的愉悦和幸福。《弟子规》的确是一本好书,这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。让我从书中受到了很多启发,无论是孝敬老人、教育孩子,还是做人做事。可以说,它是达到家庭和睦、工作顺利的好导师,更是营造幸福人生,使家庭、社会和谐,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。 幸福是什么?透过传统文化,我有了深刻的感悟。我想说,幸福的人生就在你的手中,就在你对父母的一个微笑、一声问候里,就在对家人的呵护里;就在父母关切的唠叨里;就在孩子开心的笑语里;就在一家人和和睦睦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的惬意里;就在每天下班老人和孩子微笑着迎接你其乐融融的场景里……其实,幸福平凡而简单。只有您当下是幸福的,您才可能给您周围的人带来幸福,才有可能给您的家人带来幸福。所以,《弟子规》不是别人要学,不是孩子要学,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,用我们的真诚去营造一个幸福的家。顺而言之,在一个家庭中,学会感恩,学会尊重,这个家庭是和谐的、幸福的,那么,由无数个和谐家庭组成的社会也必定会是和谐的。 幸福究竟有多远?我想,幸福就在每个人触手可及的身边。
|
|